道德經中老子是對天道的理解還是對人道的理解

時間 2021-10-14 23:46:12

1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經》就是用《易經》中陰陽的法理,來講解人世萬物的。古人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生化而成,所以有句話很有名:”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是用陰陽爻來展現陰陽的核心變化規律,《道德經》是把萬事萬物中所隱含的這種規律講述來,告訴人們怎樣符合這種”陰陽之道“。

所以《道德經》中有句話: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對於名利情的牽掛太深,就不容易割捨,而陰陽之道,要清心寡慾,去掉私念的,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為名利情而奔忙不已,要踐行,《道德經》,易乎?!

這裡朋友把人道和天道分開了,是不瞭解傳統文化的緣故。古人認為,天,地,人是相貫通的,所謂”天人合一“是也!《道德經》中也有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經》是統言宇宙和生命的經書,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的,其中把天地人三才的道理都囊括在內了。而當我們思維層次比較淺的時候,就只能看到淺顯的內涵,而思想深刻的人,就會看到更深的內涵。

2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經的最高智慧,是老子對道的理解,道,是宇宙最高的真理,宇宙最高的智慧,如佛法的佛。

3樓:匿名使用者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可以說大部分是對天道的理解。並推崇天道。

4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闡述3件事情,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自然與人的關係

5樓:為使傾城不獨舞

大道.. 都有吧,,

老子所說的道是指 老子所說的道是指什麼

6樓:月似當時

老子所說的道是指萬事萬物的執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其始無名,“老子”強名:

“道”。

"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在新道家的哲學基礎方面,早在抗戰時期,金嶽霖就在《論道》等書中,將原始道家所創發的概念,如無極太極、動靜、無有、混沌等範疇組成一個嚴密的邏輯系統,全新地改變了傳統形上道論的內涵和麵貌。無論其開拓性和嚴密性,都遠超過同時代其它的新道家和新儒家。

擴充套件資料

早在先秦時古人就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莊子》等著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斷分化、傳播。

特別是以《管子》四篇(《心術》上、下、《白心》、《內業》)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氣”說將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向縱深度發展,翟下道家不僅講“水本原”、“精氣”說,還講“靜因之道”的反映論。

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現了道家的宇宙論思想。從而演化出具有強烈道家色彩的宣夜說、混天說。

我國古代討論宇宙結構的三大學派—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中,只有宣夜說以鮮明的立場闡述了宇宙的無限性,但是由於儒家的阻撓,這個學說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長廬子》認為日月星辰也是由氣組成的,只不過是發光的氣。人們熟知的道家成語故事“杞人憂天”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後來的宣夜說學者還提出地體會壞,天地也會壞,但是用不著擔憂。可知宣夜說認為地球本身與日月星辰一樣,都是太空中的天體。

7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理解分三種:

(1)聖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並非是唯一不變的道路;真正的名聲是可以去求得的,但並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聲。

(2)道是可以被說出來的,說出來的卻不是永恆的道,萬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卻不是萬物永恆的名。

(3)道本身也是遵循著一定的“道”,但這個“道”並不是平時可以觀測到的最基本的道,雖然對這個“道”也確實存在著,但不是以現有的道的維度所能解釋的。

“道可道,非常道”整句話的意思是:萬事萬物其真理是可以探索並道說得出來的,但這些真理並非是永恆的,天道輪轉,沒有永恆不變的真理。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非常道”,這個“道”並非永遠不變的。

道,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執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

8樓:金湖三河兄弟

老子所說的道是宇宙中有象的無和有及抽象的宇

宙萬物中的規律。道是大無,道是大有,道是極大的無,道是極大的有。有誰比道大它生下宇宙又有無的空間裝下宇宙?

有誰比萬物最初那無生有的、道是無的小?極大是道極小也是道,極大是一,極小是一,道是不二的存在。

9樓:扆穎姣

道指世界本源,這是延續易經的說法,比較晦澀難懂,可以略過。

道, 《易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意思是:陰陽的交合是宇宙萬物變化的起點。或者說:陰陽是世間萬物的父母。

道指思想或統治體制,類似於“採用什麼方式”的意思,如:

孔孟之道,王霸之道,仁道等等

道指規律,自然規律或社會行為規律,如:

春夏秋冬為季節規律,內憂外患容易出現政權更迭為社會規律等

10樓:雪孩子村莊

關於老子的“道”

老子,約公元前571-前480年,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氏,名聃,尊稱老子,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曾做過東周王朝管理藏書的史官,晚年棄官離周,過函谷關時著《上下篇》而歸隱,相傳《上下篇》即為《老子》(或名之為《道德經》),是研究老子的主要思想材料,也是道教的經典之一。

老子的哲學思想可謂精深和深刻,從根本的有無範疇到為人處世和國家治理,短短5千言,精煉而令人叫絕,後世即使成篇累牘也無以超越。

始終貫穿老子的哲學的,是道,那麼道究竟是什麼?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說可以說出來的道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真正意義上的道是不能言傳的,或者應該說是恍惚(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既能被我們所瞭解其存在卻又不能真正地把握它,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斥於萬物之中。同時,道還是萬物得以產生的根本原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就是道產生了混沌未分的天,天生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產生“和氣”,由這三種氣的共同作用而產生出萬事萬物。因而這道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我們的感官無法去把握它的存在,看不見、摸不著罷了。

如果強要分出唯心唯物方才解氣,那麼老子所說的道實則是一種物質,得以產生萬物的物質。有人把道當作規律來理解,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道在老子哲學中居於本體地位,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規律——儘管具有規律的一般特徵。

如果從哲學範疇來說,老子所說的道,已經遠遠超出了當時的思想家思考的範圍,而且,綜觀其哲學思想和思維方法,十分類似近代西方黑格爾的辯證法和哲學觀點,開始就討論討論有無的根本問題、運用相反相成的方法來解釋萬物和社會等等,假如我們要刻意抬高老子的哲學地位的話,那麼老子的思想水平只有西方在近代才具備(當然,這種類比是無賴的做法),可是,為什麼早在公元前中國就出現了類似於西方近代才產生的哲學思辨卻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呢?那麼,還得看老子在《道德經》中究竟說了什麼,如果從整部著作來看,老子一再強調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道的“描述”(加上引號主要是因為道是無法感覺得到的),在上文已經提出過了,另一方面是如何治理國家,採用什麼方法,什麼社會才是最好的社會等等,也就是說,老子的著作其立足點和目的還是在於人世間,在於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做人這些方面,這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就是思辨極強的老子也不能夠超出其外。可以說,黑格爾是為真理而追求哲學,而老子是為社會而追求哲學。

從哲學與佛學上講,什麼是天道?天道與人道是什麼關係?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理解應該是copy道吧!道是bai

看不見,但可以感受的到du的,道情即人zhi情!人情不修,天道dao遠亦。佛,講求四大皆空,既然是為人,如果無情,那又何以立本!

大道無所不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真性情,才最重要!

**一二,看各人理解吧!如有不同觀點,那就心動不如行動!

試試吧,見笑本人其實一直想修道,探求中......

12樓:匿名使用者

天道是理論的

人道是現實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人道循天道,天道渡人道!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歐慶稱嘉惠 道德經裡面已經說了,大道無形,大音希聲,所以是講不清楚的,它可以是你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對自然地理解,對社會的理解,甚至是對宇宙的理解,道一直都在,你體悟到的是什麼,那就是你所認為的道,僅此而已! 哲學鼎端 嫵媚永恆的春天 統御世界的美奐 一文的 百分之一 之摘錄 永恆的 道 之略論 耿閣...

老子與《道德經》哲學,《老子》跟《道德經》是同一本書嗎?

我試著說一下我的看法,畢竟只能算是揣測,我們誰都不清楚李聃先生到底是怎麼想的 1,關於 域中有四大 而 道 居其一的問題 我覺得這個是符合邏輯的,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的意思是說,整個宇宙中,最值得尊重的 偉大的東西有四個,這些是道 萬物之源 天 可理解為天意 地 自然環境 人 萬物之靈 這裡的意...

怎樣才能讀懂《道德經》,如何讀懂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 被誤讀大概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年代湮遠,使 道德經 原本,在流傳過程中遭到破壞產生缺失,使後人無法全面體會 老子 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是因為古人的思維方式與現代人不同。導致古人的行文用詞,分章斷句與今人的差異,使今人對古人原意產生誤解。今人很難讀懂 道德經 主要是以上兩方面原因,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