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教人看淡名利,佛教是宗教嗎

時間 2021-08-11 17:57:05

1樓:匿名使用者

還看淡生死呢?是不是錢財乃身外之物!

2樓:8萬4千法門

1慾望是沒有止盡的,慾望愈多,你的生活就愈苦,所謂是“欲海難填,回頭是岸”。

2 因此,佛教給我們對於慾望,無論是物質上的生活,精神的生活,財富、眷屬、權位,一定要“知足”。

3 出家修道的人,物質生活更簡單,所謂是“三衣一缽”,當然這是說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的she會型態。

4 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只要我們衣服夠了,能穿得暖,能夠吃得飽,有個小房屋能夠遮蔽風雨,這就足夠了。

5 滿足了就自在了,才真正能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人懂得知足,心開意解,真正離苦得樂,他怎麼不自在?

6 懂得知足,才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才不會崇尚虛華心。

7 物質生活要簡單,精神生活上也不能多求,也要知足。世出世間的學問沒有止盡,一味去追求也增加精神上的負擔,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定,要定在“一”。

8 一門深入,一生讀一部經,學一個法門,一心持名,這就是於法門知足,精神生活知足。

9 也許有些同修聽到,說:“這樣豈不是很枯燥無味?”

10 其實他錯了,真正在一門上定下來了,就能開智慧;智慧一開,實在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11 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一門就是求無知,無知而後才能無所不知。

12 “欲”決定不能多,多一定是障礙自己的真如本性,障礙自己的清淨心。所以佛教給我們知足,一切都要知足。

13 慾望要知足,這個心也要知足,心是講精神,所謂心安理得,這個非常地重要!

14 心要是知足,心就定了。欲要是知足就無求,所謂“與人無爭,於世無求”。

15 我們學佛,最要緊的,要勤儉,要勤奮,要節儉。

16 生活清苦一點好,清苦的生活過習慣了,這個心是定的,在物質生活上絕不奢求。

17 生活愈簡單,心就愈清淨,道業才能夠增長。因為我們愈簡單,我們所求的很少;換句話說,很容易得到。

18 真正修行人,他一定是清心寡慾。慾望少,需要就少,所以他生活簡單,“與人無爭,於世無求”。

19 我們的心果然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心就定了,知足常樂,對於現實的生活滿足,滿足就快樂。

20 有人說:“這樣子未免太消極,這個社會怎麼可能進步?”

21 決定不消極,也決定不會防礙社會的進步,社會是更進步,人生更美滿,為什麼?在這時候真正知道替眾生服務。

22 佛在經上講,菩薩修行唯一的善根是精進。試問哪個菩薩是消極的?哪個佛陀是消極的?我們沒見過,甚至連消極的阿羅漢也找不到。

23 人天裡面消極的,那真正是可以找到;聲聞、緣覺、諸佛菩薩找不到,都是積極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的。

24 我們要認真地修福,不要享福。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把一切眾緣放下,萬緣自舍,除非你不一心,一心當然就舍掉了。

25 心裡有牽掛,心裡有妄念,就不是一心持名。

26 一心持名裡頭決定沒有一個妄念,沒有一絲毫牽掛,你這個佈施波羅蜜就圓滿,就是修佈施心。

27 一心持名,三業自然清淨,那就是持戒波羅蜜。

28 一心持名,你決定不會與人家相爭,“與人無爭,於世無求”,那就是忍辱波羅蜜。

29 念念相續,就是精進波羅蜜。

30 心裡有牽掛,沒放下,這是大障礙。

31 我們學佛的人,要學佛菩薩,所作所為都要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全心全力在行善,但是行善要“三輪體空”,這就對了。

32 輪是比喻,能施、受施、以及所施之物,這叫三輪。佈施之後心裡乾乾淨淨,也不想我,也不想我送的東西,也不想對方那個人,這就叫三輪體空。

33 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名,要有所求,這就壞了,那個就是很大的錯誤。

34 為善不要出名,出了名那就有嫉妒障礙,甚至還有陷害,麻煩就來了!

35 你們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對釋迦牟尼佛就不服氣,用盡了心思想謀害釋迦牟尼佛,自己取而代之。

36 在我們中國最明顯的,諸位都看過《六祖壇經》,那個時候人心可以說還相當淳厚,五祖將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不服氣的人很多。

37 不少人出去到處去找,想把衣缽再奪回來,其中有不僅是要把衣缽奪回來的,還有想要把惠能殺掉的!這是唐朝時候。

38 這個社會嫉妒障礙爭名奪利,在所不免。我們是什麼人?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你要跟這些人爭,那叫自找苦吃。

39 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切退一步,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你這一生就非常幸福了。

40 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這就沒事了。

41 我要什麼?我要老實唸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他不要。

42 他要的是名聞利養,他要的是貪嗔痴慢,這些我們都不要。名聞利養是輪迴心,貪嗔痴慢是輪迴心,我們學佛人知道,輪迴心要不放下,出不了離六道輪迴!

43 名聞利養是汙染,貪嗔痴慢是汙染,把這些汙染統統遠離,我們的心就清淨了。

44 我們一天到晚老實唸佛,這才能保全自己的清淨心;自己一生安安穩穩,道業才能夠成就。

45 世間人所爭的,我們知道,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46 老實唸佛,是決定能得真實的利益,這個是不可以不知道!

47 經論裡面給我們所講的,是教我們看破。什麼叫修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就是功夫。

48 在這個世間,決定要遵守“與人無爭,於世無求”。身心清淨,一絲不掛,這樣唸佛沒有不成功的!

佛教是宗教嗎

3樓:還要一起走很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4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這個字本身沒有定義.所以......沒有絕對的答案。

有人說,宗教是對神的信仰。這樣來看,佛教不是宗教,因為佛教沒有要求人拜佛,而是要求人要修身。佛教更多是人生哲學。

有人說,宗教是教導人行善的派別。那麼**教就不是宗教,因為**教否定行善是因。

5樓:鄭歌

宗教是 用來信仰的。是崇拜偶像。是找到一種超越的力量來 慰籍自己迷失的心靈。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詮釋。是對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因果律的細化,是解脫的真理。當然不是宗教。

6樓:穿越

佛教已有大約2023年的歷史,由釋迦至今,佛佛祖祖地相傳,只有多元的社會教育這一樁事情,教人幸福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和諧的生活。但是這2023年來,後人的誤解,以訛傳訛的流通,使佛教發生了質的改變,在今天的社會,公認佛教是宗教,這也是無可否認的。佛教現在大體有四種形式:

宗教,哲學,教育,甚至邪教。但一定要明瞭,釋迦所傳下來的是教育,在明清時還依然如此,只是在清末時變了質。建議你閱讀一些淨空教授的文章,淨空大和尚所修學的就是這樁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和諧幸福的生活。

真實的智慧生活。祝您吉祥,阿彌陀佛。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重悟,重修己身,重度眾生……其思維方式與其他宗教完全不同

宗教的作用,主要是將契約神聖化,而佛教幾乎沒有這個功能

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8樓:t深深海底行

“宗教”一詞才最先見於佛教,如《續傳燈錄》中:“吾住山久,無補宗教,敢以院事累君。”

“宗教”的原來意思如下:

“宗”是指“宗門”:專指以心傳心之禪宗;

“教”是指“教下”:是指釋迦牟尼佛言教之下的一切理論和方法。

西方文化傳入之後,因翻譯西文“religion”而用“宗教”二字表達;religio一詞在拉丁語的原意應為“人對神聖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可見,一般意義上的宗教,必有一個超越凡人得“神聖”,以信仰、崇拜神聖而得到“財富”、“安樂”、“救贖”等等。

而佛教是信、解、行、證“佛的教誨”,不是人對佛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與眾生,無非“淨染有別”;若隨佛學,必定成佛。云何對身外強行建立的“神聖”進行 “信仰、義務和崇拜”?拜佛是禮敬前行者、導師,是對德高尊長的敬重,讓自己永遠與佛相應。

這個與一般宗教的“信仰”有本質的區別。

如上而論,可以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揭示生命的最高祕密,說明真相併教以成佛的方法。

但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2023年(大約宋朝)之後;按照佛的預言,就進入了“末法時代”,佛教的真實義理逐漸被人誤解,逐漸“世俗化”。對佛法實際修、行、證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淪為“求名聞利養”、“求平安無災無病”乃至“求升官發財”的法門;正如一副對聯:“經懺可贖罪,難道閻王怕和尚?

捐財能超生,豈非菩薩是**!”;最為痛心的是:“無廟不設功德箱,無寺不受香火錢”;信佛拜佛,隨佛所教的三乘菩提變成了“交易”。

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間的現狀;

其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以佛教作為“心靈港灣”“心理按摩”等寄託;這也是佛教本來意義的淪落;遠離了解脫道與菩提道。

複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佛學研究”代替實際修行,深入經藏不是尋求如何出離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為了舉證某一論點。

最後,如《楞嚴經》所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各種邪教打著佛教的旗幟,大行貪慾之邪法,又如《楞嚴經》所說:天魔及眷屬常以“世界末日”“天災人禍”等言論籠罩愚迷眾生;

“佛教世俗化”毀壞佛法,大乘甚深微妙法變得越來越罕見,表面的興起往往掩蓋佛法的沒落。

因佛教世俗化,所以不僅相似於各大宗教,甚至“不如其他宗教”,被人輕賤。

願廣大佛子,深入經藏,深解大乘妙理;發心荷擔如來家業。願大乘正法永駐世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9樓:濟南的清真寺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

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它的經典有許多,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

什麼是學院式的佛教教育

初見畫扇 這個只有去化學院才能知道。 只學習理論,不強制修行! 從佛教歷史來看,佛教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種 譯場講學模式 叢林薰修模式和學院教學模式。而近代以來,學院教學模式影響最大。濟群法師指出 在上個世紀廟產興學的風氣下,佛教界引進了社會學院式的辦學方式,到現在整整已有一百年 5.見高麗 知訥 真...

星宿是佛教用語嗎,什麼是佛教星宿劫,為什麼叫星宿劫

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術士 古代科學家 所用的詞彙,不是佛教用語,你可以參考下面內容 星宿是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崇奉的星神。指 四象 和 二十八宿 在東 南 西 北四方都有一位守護神,分別是 青龍 朱雀 白虎 玄武。二十八星宿在夏朝初期就有記載,每一個星宿都由數顆恆星所組成,在 詩經 以及 尚書 中...

對佛教忍讓二字是怎麼理解的 佛教為什麼要忍讓。

這事兒吧,是應該屬於辯證法的範圍嗯,辯證辯證的看不是是定的規矩,就是忍讓,不是一味的忍,一定要是在一維之內有事呢,可以解釋,但是內心的你不會很生氣,這是一種忍辱的狀態,它是一種很高階的思想境界,普通人對這個沒什麼,不太了解,它是分五種層次的,我第一種就是他比較粗淺的乙個範圍嗯,對,就像做乙個心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