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穆子澈想我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所作的文言志人**集,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捲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鑑、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另有下卷23門——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
《世說新語》文學特點。
1、《世說新語》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2、《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3、《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
2樓:匿名使用者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關東漢到南朝劉宋人物軼事的雜史。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
《世說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為和劉向的區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後改為現在這個名字。
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宋書‧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幽明錄》等。
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有晉裴啟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說新語》雖被儲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後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3樓:廿柒覓嶼
《世說新語》反映了魏晉六朝人們的思想生活和社會風貌的同時,更顯出了其著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具備的價值,其行文言簡易,意境深遠,保留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名言,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民族對後。是**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4樓:瓔
南朝時所作的文言志人**集,南朝宋 臨川王 劉義慶組織編寫。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其內容一部分只是傳聞,並不屬實。
5樓:門浩惡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所作的文言志人**集,又名《世說》。就比如像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榮是歷史上十六的人物他王戎不取道旁李他這本世說新語的主要內容呃,這本是說新語的主要內容,所講的是記載東漢後呃,這本是說新語的主要內容,所講的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呃,這本是說新語的主要內容,所講的是記載東漢後期。
盜為敬謙一些名師的顏呃,這本是說新語的主要內容,所講的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這些人物,都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
但是他們有些說的話,不一定符合歷史就比如像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榮是歷史上十又的人物,他王戎不取道旁李,他就選自《世說新語。雅量》。
6樓:網友
基本上認為其為南朝宋劉義慶所編寫的,主要是記載了東漢到魏晉時期的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7樓:強子
多一點更好,豐富一點。
8樓:歐陽婧怡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出版的圖書,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1]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3卷。
9樓:網友
聽說經理的簡介,我是說心裡的簡介就是在這個酒店中尋找的簡介。
《世說新語》的簡介!!!!!!!!!!!!!!
10樓:匿名使用者
《 世說新語》是我國南朝宋的臨川王劉義慶集結門客編撰的,書中按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主要記載漢末到東晉的士大夫的遺聞軼事。它的思想內容要求國家統一,反對奢侈腐化,稱頌聰明才智和廣闊胸懷,追求發自內心的高尚情操。
《世說新語》筆法簡約,給人以美的感受。如《德行》篇寫管寧和華歆原來是同窗共讀的好友。有一天在鋤地時,管寧看到一錠金子,他就象沒有看見一樣繼續做事,而華歆則將金子拾起來扔掉。
事情雖小,卻反映了兩人思想境界有高下之分。後來又有一天兩人在一起讀書,窗外傳來達官貴人出行的聲音,管寧毫不受影響,華歆卻奔出門去張望。最後管寧對華歆說:
你不是我真正的朋友!這就是著名的「割席斷友」的故事。
11樓:薛雪恆痕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的代表作,由南朝· 宋劉義慶編撰,記載了自後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禮會、政冶、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全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通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再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
世說新語簡介
12樓:沫七財稅小鋪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公元403—444 年)編撰的一部筆記**集。劉義慶是劉宋王朝的宗室,襲封臨川王。歷任重職,喜好文辭。
書中主要記載東漢未至魏晉間士族階層的遺聞、軼事、瑣語,而以晉代為主。但是書中談到的人物不只士族階層,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士庶憎侶,都有記載。編撰者雜採眾書,把值得稱述的舊聞軼事纂輯起來,並加以潤色,按內容分門別類,劃為德行、言語、政事等三十六門,以士族階級的觀點,對士族名流的生活、思想、情趣等方面作了較多的反映。
13樓:匿名使用者
《世說新語》記載了幾個小故事。
有個人死了,眾人齊悲愴,他的一位摯友卻開懷大笑舉杯暢飲。眾人很生氣,一起指責他。這位高人放下酒杯說:摯友終於擺脫了人生的艱難困苦蠅營狗苟,我當然要為他慶賀。
古代講究「萬義孝為先」——孝義黑三郎宋江就是典型。《世說新語》說,有甲乙兩個人同時喪了父親。甲悲痛欲絕,每日守在墓邊;乙處理完喪事,就開始上班。
於是,眾人開始指手畫腳,讚嘆甲至孝,批評乙至不孝。然而,乙個月後,甲衣衫襤褸,但體態依舊。乙衣著光鮮,卻日漸消瘦。
14樓:網友
世說新語的簡介好像就是乙個個的小故事,我覺得是。
世說新語的簡介
15樓:匿名使用者
世說新語是劉義慶寫的。
《世說新語》作者及書的介紹
16樓:匿名使用者
劉義慶(403年—444年),本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說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所以在《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一些發生在當時揚州的故事。
可惜的是,《世說》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諡號為「康王」。
17樓:基因**
世說新語作者是 劉義慶。
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漢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
劉義慶是劉裕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讚其「此吾家豐城也」。
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願意捲入劉宋皇室的權力鬥爭。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
劉義慶是《世說新語》的編者,並不為作者。《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的代表作。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 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描述了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展示了「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譯文,世說新語 翻譯
某一篇譯文我可以在此馬上回答,如果是全篇,只能請你到我的部落格看了。陳太丘與友期 選自 世說新語 作者 劉義慶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預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後,他的朋友才來到。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遊...
世說新語的全部,世說新語的全部資料
世說新語 一書德行 言語 政事 文學 方正 雅量 識鑑 賞譽 品藻 規箴 捷悟 夙慧 豪爽 容止 自新 企羨 傷逝 棲逸 賢媛 術解 巧藝 寵禮 任誕 簡傲 排調 輕詆 假譎 黜免 儉嗇 汰侈 忿狷 讒險 尤悔 紕漏 惑溺 仇隙三十六篇 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
世說新語的內容,世說新語主要內容
世說新語 中國古代志人 集,題為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撰,實際是他組織門下文人雜採眾書編纂而成,南朝梁劉孝標為其作注。劉義慶,彭城人,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此書為6卷,分德行 言語等36門,記述自漢末到南朝宋時高門名士之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品藻 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編者對清談名士的逸世獨行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