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時間 2021-08-11 17:29:59

1樓:匿名使用者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理解:人們活在色彩斑斕的世界中,卻迷失了自我看不見前進的方向。

人們生活在各種聲音嘈雜的世界中,厭倦了真理甚至不再傾聽。

人們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體味中,感受不到事物原本的好壞喜悲。

人們沉溺在各種各樣的消遣娛樂中,內心充滿了狂傲,喪失了理智。

很多賺取了大量金錢財寶的人,處處保護自己、小心自己的行為舉止,就怕遭致危險。

心和物的關係很微妙,當你正確認識物的作用時,就不會沉溺於其中而不可自拔,心就能成為物的主人;否則就會相反。

我們要讓物質為自身所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物質強健我們的身體,所以吃飽肚子、強健身體筋骨就成了必然。並且人不要被可欲之物所役使,不要做物質的奴隸。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盡皆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嘆!

佛祖當年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後,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注釋:五色,指青、黃、赤(紅)、白、黑。盲,目無牟子也《說文》。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聾,無聞也《說文》。

五味,指酸、苦、甘、辛、鹹。爽,差失也,王弼注。

馳騁,奔競、追逐。畋獵,打獵。狂,狂妄、狾犬也《說文》。

貨,財物。妨,害也《說文》。是以,所以。

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

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聲色犬馬,使人心放蕩發狂。

稀有的財物,妨害人們的行為。

所以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2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聾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馳騁⑦畋獵⑧,令人心發狂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⑩;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注釋]

①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樣。

②目盲:比喻眼花繚亂。

③五音:指宮、商、角、徵、羽。這裡指多種多樣的**聲。

④耳聾:比喻聽覺不靈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鹹,這裡指多種多樣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⑦馳騁:縱橫奔走,比喻縱情放蕩。

⑧畋獵:打獵獲取動物。畋,音tian,打獵的意思。

⑨心發狂:心旌放蕩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傷害操行。妨,妨害、傷害。

⑾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安寧,而不為縱情聲色之娛。"腹"在這裡代表一種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棄物慾的**,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為目"的生活;"此"指"為腹"的生活。

[引語]

對於這一章,人們普遍認為老子是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欲奢移、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和勸誡,也是嚴正警告。但對此章在具體解釋時,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說,老子從反對統治階級腐朽生活出發,得出一般結論,即反對一切聲色,否定發展文化。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老子所謂「為腹不為目」的說法,是把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對立起來,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種表現,即只要給人們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這是徹底的文化否定論。另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五色」、「五聲」、「五味」、圍獵之樂、難得之貨,並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對立起來的問題,這些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糜爛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的腐朽文化,這種文化的價值也不過等同於打獵之樂和難得之貨。這兩種意見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異,也有學者價值觀的區別。

不過,此處的爭論倒是提醒我們今天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對物欲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

[評析]

老子生活的時代,正處於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盪不安之際,奴隸主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糜爛。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在此,老子所反對的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並不是普通勞動民眾的,因為「五色」、「五味」、「五聲」、打獵遊戲、珍貴物品並不是一般勞動者可以擁有的,而是貴族生活的組成部分。

因此,我們認為老子的觀點並不是要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對立起來,並不是否定發展文化,不像有些學者所言,認為老子的這些觀點是他對人類社會現實和歷史發展所持的狹隘庸俗的反歷史觀點。他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乙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裡,則越會流連忘返,產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則會日益空虛。

所以,老子才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慾的**,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現代文明高度發達,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慾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在許多場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發狂的事例。讀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

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應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而不是物質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緊跟其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3樓:

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觀.主要是評擊春秋時的貴族沉醉於**生活,對於忠言(或真實的事物)視而不見,混淆黑白的腐朽作風.同時提出了聖人只求內在的飽腹,不求外在(只外表的美觀,物慾的滿足)的滿足的思想.

見"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在我看來哈,老子的道德經觀念比較消極(當然莊子更瘋狂),看問題也比較片面,不客氣地說就是有些過氣了......你不訪買一本評價老子的書來翻,對他的思想也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btw,口爽是敗口的意思(知道敗口是啥吧)....

解釋,解釋,這大概就是解釋了......

最後提一句,你如果不介意可以發站內簡訊給偶,偶們交流下心得.........飄走~

4樓:

太長了不好意思 只能給你資料自己查了

《發現老子》楊潤根著 華夏出版社

5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就是:

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繚亂

嘈雜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聾

山珍海味,美酒佳餚,使人口不辨味

射鵰逐鹿,騎馬打獵,使人精神瘋狂

金銀珠寶,鑽石瑪瑙,使人犯法背德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首先讓民眾吃飽肚子,而不在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裡東張西望.

所以捨棄繁華奢侈,而選取淳厚樸素.

6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各種繽紛美麗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無暇看其它的事物;各種美妙的聲音充滿了耳內,陶醉在其中,使人聽不到其它聲音;各種美味使人吃得很香甜、口爽,激發食慾;在田野中騎馬賓士打獵,使人心潮澎湃,心態張狂;很難獲得的珍貴物品,帶上它走路,就會影響著正常行走,因為要時刻提防著被賊人盜竊。所以有大智慧型的人、合於道的人,只求實實在在的事物本原,修煉內在的身心,並不會被外在的各種**影響心性,產生貪妄之心,追求外在慾望。

因此合於道的人會去掉貪妄之心,取其事物的實在的本原。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5

道德經是否推崇愚民統治,《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不好相反。道德經 講道的道理和原理,講人心與道的關係和聯絡,以及道在人身上的作用結果。道呼召人的思維同工以砌,構築人的 美好的心境 以此為目標為信仰來統治天下。這樣心境下的統治,不是愚民,相對於心機 心眼是愚,相對於聖潔 良善 公義又不是愚,是給人天賦異稟智慧型。道德經推崇的是要讓百姓無慾,也要求統...

道德經全文及解釋,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5

放棄了抵抗脆弱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 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恆名也。無名 萬物之始也 有名 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慾也 以觀其眇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 眾眇之門 譯文 道 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 道 道 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 道 名 如果可以用文辭...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

雪花離暖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 道德經 中說 言者不如知者默 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