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憩的憂愁
bb 《大道之行也》與《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在內容上,兩篇課文一同構想了理想社會,它們相同之中又有不同。
1、寫作意圖是一致的。
《大道之行也》原文之前有一段文字記述課文來由: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 zhà),事畢,出遊於觀(觀,讀ɡuàn,宮門外兩旁的樓台)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生)在側,曰:
「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爭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乙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乙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起的社會環境裡,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士族地主把持政權,對農村人民的受壓迫受剝削的黑暗現實有深入的了解,對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願望有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希望回到原始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平寧靜的生活,希望有乙個沒有君主統治,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制度。因而有了千古傳誦的「世外桃源」,這個詞語現在已經成了美好境界的代名詞。
2、構想的社會制度、人們應有的生活狀態是一致的。
孔子曾經說過:「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證明孔子思想取法於先人,將夏以前的社會形態提到理論高度,加工提煉出乙個理想社會模式。
這個社會的綱領是: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理想社會的基本特徵是:
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桃花源記》更多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用「漁人」進入桃源所見來展示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他把「大道」裡構想的社會特徵具體化了,給讀者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麗風俗畫。《桃花源記》裡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美好生活圖景,就是《大道之行也》中所設想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的藝術再現。
3、都折射出當時黑暗社會的影子。
《大道之行也》在結尾用「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作為全文總括語,這暗含著一種對比,現實社會裡有許多黑暗的現象如搞陰謀、盜竊、作亂等,這些在大同社會裡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乙個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當時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
社會紛亂、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桃花源記》是通過漁人與村中人的對話反應當時社會的黑暗:「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是直接點明,桃源人之所以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躲避戰亂。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這裡作者並未詳細寫出村人「嘆惋」的內容,但根據背景資料和上下文意,可以推知:村中人嘆息外面的人依舊受壓迫受剝削,過著民不聊生的日子。
嘆息這種戰亂和動盪的生活何時結束。還有「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也可以看出,村中人不希望外人來打擾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這些話語都折射出當時社會黑暗的影子。
世外桃源的境界顯然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在相同之中,課文又有不同之處,這表現在:
1、 本質不同。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是理論上理想的社會模式構想。闡明了社會綱領、社會特徵以及人們應當遵守的法則,具有積極意義。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嚮往的目標,例如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都曾受過它的啟發。
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乙份寶貴財富。
「世外桃源」只是作者為了躲避現實,虛構出來的理想社會情境。從文章結尾,「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和「南陽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來看,它是虛幻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這是消極避世的思想。這與「大同社會」的理想,本質上是不同的。
2、寫法不同。
《大道之行也》出自《禮記》中的《禮運》,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是以「言論」的形式,表明對太平盛世的追求,多用排偶句式,表明作者觀點,具有結構嚴謹、說理透徹的特點。
《桃花源記》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講述了世人感受桃源仙境的故事。虛實結合,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是乙個完整又引人入勝的故事。
2樓:天閣聽雨軒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只不過是厭惡世間黑暗和戰爭之亂,而採取的一種消極的避世態度,是脫離了社會的一種形式(人少而已,如果多人了,一樣可能會有爭奪戰爭。)
而孔子的大同思想卻是通過對人的一種教化,讓人人之間相互友愛、人人以天下的人為自己的親人,人們恪守道德品格,不貪不厭,所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者是也。可見,這是一種積極的做法,希望用教育的手段來改造社會以達到天下為公的社會。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請參考之。
3樓:趙志棋
大同思想是對世界的美好想像,桃花原記是對戰爭的憎惡
孔子提出“大同社會”這個理念嗎,孔子的大同社會怎麼理解
現在國人對孔子知道最多的是他的仁愛思想,對於孔子對社會的主張多數人的認識可以說是很不全面的。有的看了他的有關仁愛的言論,以為孔子主張仁政 有的看了他關於 禮義 的言論,以為孔子主張禮制 有的看了他的有關 忠絮 言論,以為孔子主張中庸之道。如果就其一個方面單獨來看,這些看法都不錯,但綜合起來看我認為這...
老子與孔子哲學思想的不同(急,孔子與老子的思想差異
摩托羅辣 孔子是儒家的 創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者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為儒道兩家的主張不同 我們可以用三個簡單的概念來分辨儒家與道家的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社會性 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自然性 第二,儒家以天為至高存在,凸顯歷史背景 道家以道為至高存在,展現宇宙視野 第三...
孔子主張的思想是什麼,孔子主張的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 禮 仁 的主張是 仁者愛人 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禮 的主張是 克己復禮 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 禮 要求.1 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 婚 喪 祭 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 道德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