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心分為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聖義菩提心。
如果您提問的回答對您的修持沒有幫助,那麼這些回答其實都沒有什麼意義。
末學來為您解答一下。
菩提心又可名為清淨心,光明心,光明心,是從菩提心的相上來解釋的而菩提心需要實證。聖意菩提心就是實證之果。
那麼行,願菩提心是什麼呢,最好的解釋可以看金剛經第三分,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我皆另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
另,菩提心從相上修持的無上方便可看淨土三經
2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是心智的覺悟,菩提心就是心中發起求解脫證覺悟的願心。
3樓:抗修筠
菩提即智慧型,菩提心即智慧型心,「他打了我一拳,我要還回去,不行!這樣做是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哈哈一笑不就過去啦?」這就是菩提心
4樓:
最通俗簡單一點的解釋就是捨己為人的心,大無私心。佛教中佛,菩薩都是有了菩提心才得到成正果的,此心為佛法中最重要的中心思想。
5樓:吳雲野
有緣咯,
就然文字也是創造出來,宗教弈是如此。那麼就有創造的原因與需要,也就有從未有過他的時期。
佛教,佛陀達摩王子困惑人生老病死,而想如何超越。
佛教是對生與死的雙重超越。(只是意淫也,呵呵。)
說生時人為的感官困局,與死後的不可知性。
只有生時念佛死後就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是**遍地,玉樹臨風,蓮花中生,沒有人世的生老病死與意淫中的閻羅王(閻羅王也是如同佛教一樣從印度進口的。)
看看現實是如何吧,兄弟們。
寺宇富麗堂皇,香火不斷~~~~~~~~~~~~~~~~~~~```人們從各地而來,有所求。燒燒香,給給錢,放生幾條魚,就能洗少罪了。我信就可能在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坐位。
(兄弟好好想想,這算不算在做交易??,外面衣身破爛者越來越多,生活無保障者呢?老人養老院,殺人**~~~~~~~~~~~~~~~~~``````教育,醫療,房價,特權,人權~~~~~~~~~~~~~~~~~~~~不知也能在這裡交易,來求得現世的安穩!??
)佛陀不是也要回來救人嗎?不知是否能成交。
共產主義都流產而**,信佛能否交易現世幸福?????
不要還是拿古時的精神超越,只能掉在現實的黑暗。
生的苦難與死的不可知性來,嚇人~~~~~~~~~~~~~~~~~~```要信,要信,要信才能。
6樓:舔舔更完美
萬法皆空。菩提是大自然中是定律。
無心。所謂慈悲,除業的路上慈悲也是自己給自己的。
個人見解。
7樓:我害怕你心碎沒人幫你擦眼淚
簡單的講,菩提心包括兩方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8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心。即道心。人的先天本心,靈心,極度深潛意識。
人心惟危,道心唯微。
大安法師:佛教所說菩提心到底是什麼心
9樓:因緣法
菩提心,通俗地講,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以成佛為目標,以度眾生為己任。這樣的心,就是菩提心。
10樓:aaa**王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
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為什麼是成佛的正因呢?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修習菩提心分為兩個:第一是願菩提心,第二是行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為利一切眾生,願他們都能離苦、解脫、成佛!心裡有這種偉大的正量。
在《普賢行願品》中有雲:「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沙責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型花果。何以故?
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辱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如是是發菩提心的原因了!謝謝儂!
12樓:煩惱即菩提
我們學佛有很多最初的原因,比如求財、求健康、求名聲等等。這些都是世俗的慾望,是墮落的根源。只有菩提心,即自覺覺他,才是正確的原因。所以我們學佛,要不忘初心。
13樓:因緣法
法師開示:《菩提心論》:「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
這一句是真的,菩提心不是物質現象,我們五根緣不到。五根是眼耳鼻舌身,緣不到。這是物質,物質只能夠緣色相,能夠緣色聲香味觸,這能緣。
法裡面有一分物質,有一分非物質,像佛法、菩提心法,這個非物質,但是這就是講的自性。自性不是物質,這裡麵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
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一切諸佛功德法,具足一切諸佛功德智慧型。
功德法裡頭包含智慧型、德能、相好,沒有一樣不包括在其中,所以真正發菩提心就是萬法具足。因此說菩提心是成佛之本。
佛教常說的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
14樓:法藏
南無阿彌陀佛您好: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菩提心!,,如果你是專修淨土宗的,,那麼: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上菩提心!
15樓:菩提老鼠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
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16樓:
真誠心,無私的愛心。
17樓:秒懂百科精選
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
佛教中的菩提指的是什麼意思?
18樓:釋妙偉
菩提】(一)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型。
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繫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捲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淨菩提兩種。
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型。(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
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淨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
同書又列舉三清淨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
以上皆須依賴智慧型、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
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念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
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經卷二十
二、菩提心經卷
一、舊華嚴經卷三十
八、卷五十
二、新華嚴經卷七
十、維摩經卷上、大寶積經卷
一、卷二十
七、大智度論卷四十
四、成唯識論卷一〕
(二)即唐代時來華之菩提仙那。
參考資料:佛學大詞典
19樓:不知山人
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指開悟的智慧型。梵語bodhi,系從有『知』或『覺』之義的動詞budh轉化而來的名詞,意譯智慧型、知、覺。舊譯又翻為道。
《大智度論》卷四十四雲(大正25·380b)∶『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秦言無上智慧型。』《無量壽經》卷上等,稱無上菩提為無上道;《大乘義章》卷十八依果德圓通之義,將菩提翻為道。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雲(大正43·235c)∶『言正解者,正覺異號。
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末伽言道,遊履義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說明菩提之內容,及證取菩提的實踐修行方法。佛教的禮拜物件,即為獲得菩提的覺者,即佛陀。
佛陀所覺悟的菩提,其內容是諸法皆空,即所謂一切萬有皆無實體的真理。然而從覺悟諸法皆空的覺者而言,萬有乃超越有、空之實在本身,故為諸法實相。依佛教的發展階段來說,系從否定的覺到肯定的覺;約略而言,否定的覺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覺為大乘佛教。
對此,《大智度論》等書曾揭三種菩提、五種菩提之說。
由於聖者可分三類,故菩提亦有三種。(1)聲聞(阿羅漢)所得的聲聞菩提(阿羅漢菩提);(2)獨覺所得的獨覺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提。此中,前二種菩提系唯斷煩惱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則一併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極而無勝之者,又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覺、正覺等、無上菩提、無上道。
又,聲聞菩提係依師之指導,經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系為求自利,無師指導,經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乃願自利、利他,且不依師,經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而得。
對於此三種菩提,後世曾有種種解釋。如《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五謂以上智觀察緣性稱為佛菩提,若以中智觀察緣性稱為獨覺菩提,以下智觀察緣性稱為聲聞菩提。《顯揚聖教論》卷七則約種性等五種加以分別,其文云(大正31·516b)∶
『菩提五種分別者,(一)種性,(二)方便,(三)時,(四)證覺,(五)解脫。種性者,聲聞菩提依鈍根種性,獨覺菩提依中根種性,無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種性。方便者,聲聞菩提由行六處善巧方便,獨覺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緣起善巧方便,無上正等菩提由五明處善巧方便。
時者,聲聞菩提極少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無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證覺者,聲聞菩提由師證覺,獨覺菩提唯誓自利無師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無師證覺。解脫者,聲聞菩提、獨覺菩提所證轉依,解脫煩惱障、解脫身攝;無上正等菩提所證轉依,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解脫身攝及法身攝。
』此外,《大智度論》卷五十三又說佛菩提有五種,即∶
(1)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為因中說果。
(2)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
(3)明心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此即所謂般若波羅蜜之相。
(4)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世,到薩婆若。
(5)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論》卷下謂佛菩提有應佛、報佛、法佛三種菩提,伽耶成道名為應佛菩提,十地行滿而得常涅盤證名為報佛菩提,如來藏性淨涅盤名為法佛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無上菩提義〉中,認為無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淨菩提二種。又,有關無上菩提之體性,《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謂以二種斷、二種智,及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並百四十不共佛法等為其體,具七無上,於一切菩提為最上,故名無上菩提。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為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為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單稱菩提心。順趣菩提之三十七种行品,稱為菩提分法。
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或菩提場;其道場樹稱為菩提樹。其他,日本有所謂增上菩提與菩提講。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後者指結講念佛而廣祈眾生增進佛道。
◎附∶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摘錄自《般若經講記》)
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
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1)發心菩提∶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2)伏心菩提∶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3)明心菩提∶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三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
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盤,名得真菩提心。
(4)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地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二道各有三階,綜合凡五種菩提,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參考資料〕 《解夏經》;《大品般若經》卷二十
二、卷二十
四、卷二十六;《維摩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二十五;《成唯識論》卷一;《摩訶止觀》卷一(上);har dayal《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 terature》。
什麼是三貌三菩提心,佛教 三貌三菩提 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 無上 之意 阿為無,耨多羅為上 三藐是 上而正 之意,三菩提是 普遍的智慧和覺悟 菩提 編輯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通俗的講就是 對待事物 人 不以自我為出發點,完全 徹底 客觀及巨集觀地去認知,產生正確的理解,從而處理問題,得...
怎麼判斷是否發了菩提心有經驗的說下
底叉尊桌美巴娃 1 維摩經佛國品曰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第一體驗 得清淨心。2 觀無量壽經曰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第二體驗 深信因果。3 智度論四十一曰 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第三體驗 發四無量心,願成無上道。4 觀經玄義分曰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第四體...
佛教什麼稱上品中品下品下生,佛教中說的上品 中品 下品,這三品在世間人是什麼位置?
1 上品上生 一生即開。0小時。2 上品中生 經宿即開。12小時。一夜 3 上品下生 一日一夜。24小時。4 中品上生 蓮華尋開。24小時後。疑為三天。5 中品中生 經於七日。疑為6日。6 中品下生 經七日已。7日。7 下品上生 經七七日。49天。8 下品中生 經於六劫。6大劫。80.64億年。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