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要成就: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 。
2。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
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裡。
2樓:匿名使用者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解釋::
孔子的思想包羅永珍,作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認為的人的修養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導人們生活行動和衡量人們生活行為的最高準則。對於這個標準,孔子定的很高,他認為堯、舜都很難做到,自己更是不敢當,所以多數“仁”的思想只是作為一種理想的目標提出,只要求人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見孔子對孝的思想的重視。
況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夠被實現、被達到的一種行為,體現了人類發展中一種不可推卸的一責任。所以,即使是現在將孝道提出,規範人們的言語、行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義的
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孔子作品:《春秋》,主要思想是“仁”的學說;主張“禮”;“為政以德”;“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4樓:匿名使用者
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
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絡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仁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
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絡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與仁政學說及重視人權,滿足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理論相聯絡,從政治治理的實踐和人的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儒家重視民生,主張滿足人們求生存的基本物質欲求,並倡富民思想,強調先富後教,使民從善,然後政權得以穩固。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儒家認為,民生是治國之本,民以食為天,衣食足,有恆產才有恆心,滿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國家才能穩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從重視民生出發,倡富民思想。儒家經典《周禮》提出“保息養民”的六項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體現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
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孔子還把富民與利民、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利益聯絡起來。他說: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強調利民、富民、保民、愛民,體察和順應民心的向背,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徵。孟子還設想,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百姓還有不仁的嗎?
他說:“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到;連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說能做到, 只敢說自己好學,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與“仁”的學說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永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
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
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物件,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把握“仁”的四個方面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
“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物件,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
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
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論語中的"仁"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⑦與⑧” 註釋: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若。
《論語》裡對孔子的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有若、冉求、閔子騫四人稱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兩個基本的道德規範。
孝規定了子女對父母應有的態度;弟,同悌,規定了弟弟對兄長應有的態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讀hào號,喜愛。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鮮:讀xiǎn險,少。
⑤務本:務,專心致力。本,根本。
⑥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裡,道有多種不同的含義。這裡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
⑦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範疇。為仁之本,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種解釋說: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從仁的內容講,後者是從仁的實行上講。
也有人解釋,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與:同歟。
語氣辭,表示疑問。古注:謙退不敢質言也。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註釋: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註釋:①約:窮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於己才去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註釋:①好:去聲,音號。喜愛。②惡:去聲,音wù誤。憎恨;討厭。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①也。” 註釋:①惡:有兩種解釋:一,善惡的惡,與上章惡字不同。二,好惡的惡,與上章惡字同義。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於是,顛沛③必於是。” 註釋:①惡乎:
惡,音wū烏。何;怎麼。②造次:
急遽;倉卒。③顛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
“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 註釋:①雍:孔子的學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濘。能言善辯,有口才。
③口給:言語便捷。④不知其仁:
有兩種解釋: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孔子主張的思想是什麼,孔子主張的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 禮 仁 的主張是 仁者愛人 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禮 的主張是 克己復禮 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 禮 要求.1 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 婚 喪 祭 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 道德規...
關於孔子「仁」的作文,孔子眼中的仁作文
二千五百年前,來自泰山山脈的北風吹動著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風中這位魯國的國公依舊一絲不苟,這種莊嚴在風動的夕陽中與相鄰的泰山輝映在一起,多少個斗轉星移後迎送著乙個個朝陽。他就是萬世師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每一位偉人的誕生,都伴隨著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與洗禮。孔子的一生無疑是一次人世間的...
孔子說的仁是什麼,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 克己復禮,仁在其中 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